遂止谤书流于后世解释?

博主:mj160mj160 2024-03-21 21:21:44 71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一、遂止谤书流于后世解释?

“遂止谤书流于后世”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司马迁)终于阻止了诽谤之书流传于后世。

原文为:“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译文为:我确实已经把这部史书写好,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可传之人,放在大都会,那么我补偿以前受辱的欠债,即使遭到一万次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但是,这些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我因为替李陵辩护,获罪被关在监狱之中。家里人无法给我送饭,我只好吞咽腐烂的食物。身上的创伤多得无法数清,没有一处不痛。我的祖先没有受过刑罚,到了现在,却受了世间最残酷的刑罚。人们都认为我是不可理喻的。我多次想自杀,但又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去。我一定要著成这部书,使它藏在名山之中,流传于后世。可是,我的身体已遭受摧残,再也不能

二、什么名山四字成语?

成语是藏诸名山。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cáng zh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意思是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拼音 cáng zh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例句 

一个人做一部书,‘~’,是封建时代的事,早已过去了。 ★鲁迅《准风月谈》

用法 

褒义,谓语

结构 

联合式

三、藏之名山的下半句?

词目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发音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 释义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四、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意思?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拼音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 解释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例句 一个人做一部书,“~”,是封建时代的事,早已过去了。(鲁迅《准风月谈·序的解放》)

The End

发布于:2024-03-2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美景天下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