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晋祠记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一、游晋祠记主要内容?
游晋祠记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悬瓮山下,原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名胜古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散文
游晋祠记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二、60岁去晋祠公园要门票2021年?
60岁去晋祠公园带有效证件不要门票。
晋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叔虞封唐后教化民众,治理山川,兴修水利,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叔虞死后,其子燮继位,因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缅怀叔虞的功绩,遂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故称“晋祠”。
晋祠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祠镇,依托著名风景名胜晋祠园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隶属于太原市文物局。1952年成立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1990年更为现名。晋祠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水经注》,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晋祠以古建筑、雕塑、名泉、古木著称于世,祠内风景秀丽,建筑宏伟,殿宇林立,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古木葱郁,诗情画意。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太原离晋祠有多远?
路线概况
从太原火车站到晋祠公园大概路程26.19公里,全程约需88分钟,途经25个站点,途中不换乘,直接到达,换乘车辆线路有848路。
-公交换乘路线
从太原火车站 约步行466.0米到火车站, 乘坐848路经过25站,在晋祠公园下车; 约步行1415.0米便到达终点晋祠公园。
四、晋祠是谁建的?
叔虞宗族的后人,为纪念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西周的周成王姬诵和弟弟叔虞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在宫中玩耍。一次,周成王玩得兴起,随手捡起了一片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叔虞,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天子一句玩笑话可愁坏了史官们,这句话到底该不该记录下来,错误领会上意可是要杀头灭九族的。史官们拿不准,赶紧把这件事件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周成王,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周成王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啊!”
后来,周成王只得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而古时的唐国就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因为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而晋祠就是叔虞宗族的后人,为纪念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五、晋中市十大景点?
晋中市是山西省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榆次古城、晋祠、平遥古城、壶口瀑布等。其中,榆次古城是晋中市的代表性景点之一,这里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如皇城、神厨、鼓楼等,也是沿用有“百年文华”的传统牌匾。晋祠作为晋中市著名的文化景点,也是古代晋国祖庭,保存了许多晋国时期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了解晋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其他景点还包括磐安寺、太原晋阳湖、灵栖寺、五台山、山西彫刻艺术博物馆等,每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都值得一去。
六、晋祠公园门票多少?
答:晋祠门票40元,导游30元,五十人以上团体九折。
对下例人员减免门票:
1、儿童:对6周岁(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的儿童予以免票参观【免费】
2、老人:60周岁(含)以上老人凭本人有效证件【免费】
3、现役军人:现役军人(含军校师生)凭本人军官证、士官证、义务兵证、学员证予以免费参观【免费】
4、残疾人:残疾人需同时出示本人身份证、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予以免费参观【免费】
5、军人“三属”:军人“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凭退役军人事务部颁发的优待证予以免费参观【免费】
6、军队离退休干部、退休士官:军队离退休干部、退休士官凭军队离休干部荣誉证、退休证、士官退休证予以免费参观【免费】
7、消防救援人员:在职、退休、残疾消防救援人员和消防救援学院学员凭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干部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员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退休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学员证予以免费参观【免费】
8、公安民警:公安民警凭警官证予以免费参观【免费】
9、儿童:6周岁(不含)~18周岁(含)未成年人【半价】
10、学生: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本人学生证原件实行半价优惠【半价】
11、现役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凭部队制发的有效证件享受半价优惠【半价】
12、太原市在编基干民兵:凭山西省太原警备区《基干民兵证》【半价】
开馆时间:夏季9:00-18:00;冬季9:00-15:00,提前半小时停止售票,星期一公休。
七、有关晋祠的介绍50字?
晋祠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公园内,距离市中心25千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隶属太原市文物局,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安全保卫、景区建设、重要接待及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地方综合类博物馆。
1952年,成立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1990年,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更名晋祠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晋祠博物馆藏品有741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60件/套,举办展览12个,教育活动152次,参观人数150万人次。
晋祠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晋祠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规划布局。
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
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在目。
八、太原晋祠的历史元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殿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的发祥地。
从中可见晋祠公园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西周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
晋祠
东汉
东汉汉安三年(144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
南北朝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隋代
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唐代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代
圣母殿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1086年—1098年),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元祐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补铸)。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绍圣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
宋徽宗崇宁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政和元年(1111年),重修苗裔堂。政和八年(1118年),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面宽3间,深2间。
元代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至正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趋图》,置于清华堂。
明代
晋溪书院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
发布于:2024-04-02,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